隨著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,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成為企業發展創新的堅實后盾,而“創新”這個關鍵詞,關乎中國經濟的未來。
十八屆五中全會日前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,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,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,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,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、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。
世界知識產權組織9月17日發布的2015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,瑞士、英國、瑞典、荷蘭和美國是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五個國家,中國排名第29位。相對于中國綜合國力排名來看,中國在“創新”發展層面,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創新驅動發展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。落實創新發展理念,首先應該從“尊重創新”開始。
對“創新”缺乏更高層次的尊重,曾給中國一些行業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。比如在PC時代的中國消費軟件行業,面對自己國家這個巨大的市場,卻因盜版泛濫,未能產生更有影響力的企業。在消費領域,中國很多企業也曾遇到了同樣的尷尬,大量“山寨貨”涌現,引發低層次市場競爭,創新企業不僅沒有得到獎勵,相反還要承擔“創新”損失,長期以往的劣幣驅良幣,讓真正想創新的企業不敢再創新。
即便是到了今天,對不少中國企業主而言,“創新”也只是“口頭禪”,一旦與短期現實利益產生關聯,逐利心態就會占據上風。在開放的全球經濟體系中,中國部分企業對“創新”的尊重不足還波及到國外企業。最近科技界就傳言,有幾家國內手機企業拖延支付專利授權費,導致高通利潤大幅度下滑。不過,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,像華為、中興、TCL等注重核心技術積累的企業加入到了高通陣營。
分析中國經濟的現狀可以發現,“創新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但如何實現既定目標,還需要在技術層面上加以總結、規劃。在這過程,倡導對“創新”的尊重,無疑是重中之重,它是整體戰略實施的重要切口,它處于“創新”鏈條的起始位置。
尊重創新不是孤立的心態重構,它是創新環境建立,創新成果轉化,創新生態循環確立基礎,有正確意識,才能產生正確的行動結果。經濟學重要創始人——亞當·斯密曾在其《國富論》中詳細論述過分工、貨幣、商品價格、資本利潤等之間的邏輯關系。在他看來,有分工才有貨幣的起源,所有關鍵環節都是絲絲入扣的。創新戰略的實施環節,同樣存在遞進邏輯。如果創新得不到尊重,就談不上守護創新、鼓勵創新,創新戰略就不可能落實。
對主管部門而言,“創新”不是紙面上的口號,而是一個復雜的生態,它需要基于未來的目標去塑造一個良好的實施環境,發揮動員、組織能力,呼吁尊重創新的重要性,是最現實、最持久的方法之一;對于企業而言,創新是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的有效“武器”,在經濟全球化時代,首先要尊重創新,才能在一個開放的框架下與外在的優秀資源相接合。
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?!痹谛碌臍v史起點,只有尊重每一個創新,才能促使全社會能形成良好的氛圍,并逐步形成完善的體制、機制,進而讓創新力量成為中國經濟向前發展的真正驅動力。